Connect with us

觀點

麥潤培:民選議席之必要

發佈於

【明報文章】2023年尾,乃區議會選舉之時節。惟過去數月,不論在選區分界、議席架構等,皆出現「只聞樓梯響,不見玉人來」的情况。有關新一屆區議會之各種傳聞,不論涉及直選、間選、委任等等之變動,以至議席產生後之日常運作,一直甚囂塵上。由於出現各種未知之數,令有意服務市民的「社區僕人」們,皆未能明言或暗示是否參與。即使行政長官在本周二就「新一屆區議會」之組成方式發表言論,可是區議會及選舉之詳情,在有確實着墨前,公眾參與的意願及投票意欲如何,仍尚待揭盅。

在《港區國安法》實施後,仍「留下來」的區議員及一眾地區領袖,依然緊守崗位,透過不同社區服務及支援,為社區默默耕耘。除了一如既往服務自己選區的選民外,議員們也同時在能力許可的範圍內協助其他市民大眾,尤其是議席懸空的選區。當自己所屬選區沒有區議員時,附近的區議員就發揮作用,同時在這些位置提供一定支援。以沙田區議會為例,留下來的9名區議員,要服務整個沙田逾69萬人口,此乃「非常任務」,不論是工作量、工作壓力以至服務範圍等,皆殊不簡單。

縱然工作量倍增甚至幾何級數增長,但他們仍堅守信念,保持着「服務市民」的一團火。既然一直努力服務市民,即同時代表市民是可以直接監察這些直選議員的社區工作及其表現,並在各屆換屆選舉中,透過選票及民意直接反映出來。

民選成分不足 或致惡性循環

在這段艱難歲月下,他們仍憑着一團火,走上社區第一線服務市民;可是,透過委任制度出身的議政者,由於尚未經歷直選洗禮及得到民意基礎,不論在知名度還是支持度,都較直選出身的議政者稍遜一籌。用另一角度而言,委任議員在缺乏市民直接監督下,社區工作熱誠亦未免不及直選下誕生的議政者。

至於過往坊間傳出「新一屆區議會」的各種產生方式,較明顯的說法包括有直選、間選和委任各佔三分之一,及委任議席工作擬下放至各區民政專員處理云云。當然,以上各種傳聞,只是傳聞,至今仍未有任何方案落實。可是,2021年12月立法會選舉直選部分之投票率僅30.2%,見歷屆投票率之新低。若按過往多年區議會投票率低於立法會(局)投票率之情况推算,今年區議會選舉之投票率,誠難以預測也。

於「完善選舉制度」下,當局本來期望在新制度下可以令社會「五光十色」,反映不同角度的意見。可是,民選成分不足,可能影響公眾投票及社區參與意欲,導致選民大失所望,影響投票率之餘,亦造成更為難尋難覓願意服務社區的領袖,導致惡性循環。這也不是整個社會喜聞樂見之事。

民選議員比例不應少過一半

香港特區在「一國兩制」下,仍透過18區區議會繼續作為政府與市民大眾之間的橋樑角色。這正是香港的獨有特色及特殊安排,也透過這些集合了40多年、匯聚市民大眾的集體智慧及社區經驗的區議會,成為香港社會持續運作之重要元素之一。

由是觀之,社會對區議會民選議席的需求仍然甚殷。民選議員作為官民之間的溝通橋樑,大至反映地區民生議題,小至協助填寫表格、舉辦社區活動等,民選區議員過往多年來的努力,是有目共睹。要有效推動地區行政及公眾參與,新一屆區議會下,民選議員數量不應少於全體議席之一半;在足夠民意基礎下,方能有效反映市民聲音。市民民意乃地區行政之磬石;民意得到有效反映,方可推動整個社會持續「向着標竿直跑」。

作者是沙田區議會主席、註冊社工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麥潤培]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