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張仁良:放眼長遠發展 以開放態度規劃稅制改革

發佈於

【明報文章】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即將公布。先前,財政司長已稱本年度財政赤字遠超預期;也提前「打底」,下一年度仍不能轉虧為盈。就如何解決財赤困境,政府的思路一貫是「開源節流」,稅制改革是當中不能迴避的議題。筆者認為政府至少應持開放態度,並需要準備作中期和長期的考慮。

香港奉行簡單稅制,低稅率有利營商;然而稅基狹窄的弊端也十分明顯,納入稅網的企業和工作人口比例不高,且高度依賴高盈利企業和高薪收入者。兼之稅收佔政府收入的「大頭」,導致財政穩定性極其容易受經濟周期影響。

以數據為例:2022/23年度,稅收供給政府一般收入超過六成;其中,企業利得稅和個人薪俸稅合共佔稅收總額的七成。2021/22年度,薪俸稅網涵蓋全港工作人口約五成,其中1.5%(約2.7萬人)劃入15%的標準稅率,納稅額佔薪俸稅總額35.6%。過去10年中,須繳納利得稅的註冊公司維持在總數9%;2019/20年度,其中納稅最多的5%註冊公司貢獻利得稅總額90%。

在這種稅制下,當經濟進入蕭條期,企業盈利空間和市場薪資水平下降,政府由稅收而來的財政收入,就會隨之大幅縮減。

勞動人口下降 影響稅收

以往每當出現預算赤字,政府就會將擴寬稅基、增加稅項等稅改方案拿出來議一議。一旦經濟形勢轉好、稅收充裕、財政收支平衡或錄得盈餘,又會重回審慎理財的主張,將這個議題擱置一旁。

過去,政府或許尚可「居安不思危」,等待經濟復蘇來填補赤字,預算平衡一年年清就足夠安然度日。但香港經濟在過去幾年經歷社會騷亂和疫情影響,公共財政入不敷支,如今環球經濟環境脆弱、地緣局勢依然緊張,香港經濟前景並不明朗。

去年股市和樓市表現不如人意,直接影響政府的印花稅和賣地收益,預算赤字估計是未來幾年的常態,短期內政府難單靠維持現狀回歸平衡收支。加之本港人口老齡化狀况加劇,稅基萎縮會對公共財政帶來更大風險。由此看來,稅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政府應減不必要支出

當然,筆者並不贊成政府在經濟低迷時期實行稅改,這不但會加重納稅人的應繳稅款,考慮到現行稅率維持的營商環境和稅項政策的潛在信號效應,也會降低外資來港投資的積極性。稅改應與政府保持財政狀况長期穩健、刺激經濟增長的目標相一致,只能通過長時間的探討和協商來尋求解決方案。現階段,政府須持開放態度,展開規劃。

近年公共財政開支有增無減,遠超量入為出的原則。除教育、醫療、社福等經常開支外,政府應削減其餘不必要支出,善用公帑,尤其是發展大型基建計劃所需資金龐大。政府先前透過發債以募集基建工程發展資金,但從融資角度看,債券收益切不可以等同一般收入,因為有借就有還。

宜全面評估財務可持續性

筆者希望政府能夠全面評估項目的財務可行性和實際經濟效益,符合可持續發展目標,適當制訂發展時間表,從而擇優而投,避免為未來預算提前加上赤字。

以往香港一直享有豐厚的公共財政儲備,這是作為支持長遠經濟發展,包括聯繫匯率的一個重要基石。近年香港經濟受到一些負面影響,政府儲備已不大如前,短期不會造成很大衝擊,惟政府要做好中期和長期規劃,讓市場做好心理準備。

作者是香港教育大學前校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張仁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