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中國

《發展規劃綱要》發表5年 灣區硬聯通初成 軟聯通仍需推進

發佈於

【明報專訊】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簡稱《綱要》),作為「指導粵港澳大灣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合作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發展目標近至2022,遠到2035。如今《綱要》發表已過去5年,大灣區走到了哪一步?

港珠澳大橋通車、高鐵直達西九龍、港車北上、蓮塘/香園圍口岸啟用、深中通道今年中要通車……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見雛形,粵港兩地人貨往來大致恢復疫情前水平,港人熱中北上消費;內地居民到香港旅遊方式更加多元化,當然也出現讓港府措不及防的「特種兵旅遊」。

經濟、發展與金融

從經濟總量看,大灣區的經濟總量5年來增長逾2萬億元人民幣,佔全國GDP的11%,與意大利、加拿大等發達國家處於同一梯隊。從發展水平來看,2022年大灣區人均GDP為22,517美元,逼近中等發達國家的門檻。從人口規模來看,2022年大灣區常住人口8662萬人,在全球四大灣區中排名第一。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發展藍圖一項重大戰略部署,目標為「到2022年,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廣泛;到2035年,大灣區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大灣區內市場實現高水平互聯互通」。

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接受電子傳媒訪問時指出,儘管《綱要》推出5年中有3年在疫情下度過,不過區內基建「硬聯通」基本做好,下一步要集中做好「軟聯通」。他說,「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我們都要做工作,全部都是配套性工作,而且規劃有了、大政策有了,我們促進香港和廣東省城市更好融合。」

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粵港澳大灣區的目標之一,是強化香港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強化大灣區內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推進金融機構互設和業務開放。今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推出「三聯通三便利」6項措施。財政司長陳茂波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專訪時指出,大灣區金融領域的互聯互通正進一步深化擴容,香港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彰顯國際金融中心聯通內外的橋樑作用,亦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作出新貢獻,對此非常樂觀又充滿期望。

人才、青年與科創

大灣區內積極推動專業服務和人才交流。內地出入境管理局自2023年2月在大灣區城市試點推行「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政策」,經審批後簽注持有人在有效期內可多次往返內地及港澳。在法律領域,符合指定條件的港澳律師只要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便可在大灣區內地9市取得執業資格,從事適用於內地法律的部分民商事法律事務。醫院管理局則推出「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首批從廣東來港醫護已「畢業」,第二批將於2月底到埗。

大灣區內的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自2019年以來迅速發展至23個,香港青年可獲優質的創業支援和孵化服務。香港特區政府於2021年1月試行「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2023年3月1日起恒常推行計劃。

科技創新和教育是規劃的重點,具體措施之一是「港校北上」。香港科技大學(廣州)2018年開始籌建,一年後獲准動工,2022年正式成立,前後歷時僅4年,是《綱要》發布後首間粵港合辦高校。但分別計劃在肇慶和佛山辦學的香港都會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未能如期開展計劃。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是粵港澳大灣區七個發展範疇之一。據環境保護署《2022年珠江三角洲區域空氣監測結果報告》,珠三角區域的整體空氣質量有所改善,但對人體呼吸系統有傷害的臭氧濃度上升,區內的光化學污染仍待改善。

明報記者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