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梁家權:新聞平台和內容形式的大洗牌

發佈於

【明報文章】現今科技急速發展,公眾接收新聞的渠道和方法不斷演變,傳媒必須無時無刻緊貼形勢,才能挽留固有讀者和開拓新客源。過去10多年,傳媒因應社交媒體發展,紛紛落戶facebook和Twitter(現稱X)等主流平台,藉此接觸它們龐大的用戶群。

但時移世易,這些一度稱霸的科網巨擘近年不斷出現負面消息。facebook雖然用戶量仍多,但似乎已失去年輕人歡心;而Twitter被富豪馬斯克收購後,則發生一連串內部巨變,包括裁員和易名。與此同時,一些較新興的平台如Instagram和TikTok正步步進逼。在社交媒體新舊交替的大潮下,傳媒將如何自處呢?

WhatsApp與TikTok成新興平台

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所今年初發表了《2024年新聞、媒體、科技趨勢和預測》報告,訪問了314名來自56個國家/地區的新聞機構高級管理人員。我們可以從他們的回應,了解到全球新聞業界今年會如何部署社交媒體策略,當中有幾點值得向讀者分享。

首先,facebook和X不再是傳媒趨之若鶩的新聞傳送平台。超過六成受訪者擔心這兩個平台為他們機構帶來的人流將會減少。報告指出有兩大原因導致facebook和X的衰落:一是這些平台的時事討論氛圍惡劣;二是影像傳媒如YouTube和TikTok的興起。此外,近年facebook和X被發現充斥假資訊、仇恨言論及兒童性虐內容,亦大大打擊了它們的形象。

有見及此,受訪者表示其機構將在今年減少投放資源於兩大平台;反之,WhatsApp和TikTok會成為傳媒的新寵兒。前者能夠提供一個較私密的空間,讓傳媒直接發送新聞予忠實讀者;而後者提供的精簡影像內容,更能吸引年輕受眾。另外,Google search、YouTube、Instagram亦會繼續吸引傳媒投放資源。

奪回自主 直接接觸讀者

第二,傳媒會爭取逐步脫離社交媒體的掣肘。報告指出,近八成(77%)受訪者表示其機構會更積極建立能夠跟讀者直接聯繫的渠道,包括利用網站、手機應用程式、電子報和podcast。

過往,新聞媒體擁有頗大的專業自主性,既負責新聞製作,亦掌控傳送新聞的方式。讀者要閱讀文字新聞,必須購買一份報章;要收看視像新聞,就需要扭開電視台。記者們透過新聞內容的擺位,設定新聞議題,告訴讀者哪些事情值得關注。但現時傳媒需透過社交媒體傳送新聞,某程度是將影響輿論的權力相讓予科網公司。

另外,當讀者只意識到自己是在社交媒體上看新聞,忘卻或忽略了真正製作新聞的傳媒時,新聞機構的品牌也會受損。故此,傳媒有需要奪回自主權,減少對社交媒體的依賴,以重塑品牌和重構跟讀者的緊密關係。

新聞收費趨勢持續

第三,新聞收費才是商業王道。過去多年,面對科網巨企的夾擊,新聞機構在網絡廣告收益可謂節節敗退。當大部分網上流量都是流向社交媒體,廣告商當然會選擇在這些平台投放廣告,以接觸更多潛在顧客。要解決利潤不斷流失的困局,傳媒既要節流,也需開源,而設立會員制或訂閱制,在近年成為業界普遍採用的解決方案。

上述報告發現,超過七成(73%)受訪者表示其機構去年的網上訂閱量有所增長;另外近兩成(18%)表示保持穩定。此外,八成受訪者認為,會員制或訂閱制會是機構今年最重要的收入來源。這些數據反映新聞付費已同時得到傳媒和讀者認可。

不過,隨着訂閱市場逐漸飽和,傳媒未來需要持續推出更創新的產品爭奪顧客,包括利用podcast節目、煮食、遊戲等多元豐富資訊與新聞內容綑綁銷售,務求令受眾覺得付費是物有所值。

由文字轉移至影像和聲音

第四,純文字報道的重要性下降,未來新聞會更多以影像和聲音形式出現。報告問及受訪者所屬機構今年會增加或減少製作哪種類型的新聞,結果發現,影像內容的淨值(即表示會「增加」的比例扣除會「減少」的比例)為最大的64點;其次是電子報(52點)和podcast(47點)。至於文章,淨值是0,表示業界的正反意見參半。

報告引述部分新聞工作者,形容由文字過渡到影像和聲音,是為新聞業數碼革新的「第二階段」。一方面,科技持續進步,容許新聞機構更易製作影音內容;另一方面,上述提到新生代讀者更鍾情影音內容(如TikTok、Instagram Reels和YouTube Shorts)多於文字,故新聞機構也有經濟誘因推行改革。

總的來說,近年科技急速發展,迫使傳媒不得不改弦更張。隨着人工智能和虛擬實境技術漸趨普及,新聞製作和接收方式或會在不久將來再次迎來巨變。而傳媒未來的數碼改革之路,將會任重而道遠。

作者是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梁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