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國際

西方供武不濟急 援烏疲勞響警號

發佈於

【明報專訊】今天(24日)是俄軍侵烏兩周年,烏東戰略重鎮阿夫迪伊夫卡一周前失陷所徹底暴露的彈藥短缺問題,正是西方對烏軍援暗湧的表徵。歐盟和美國的對烏軍援承諾雖多,惟前者兌現水平欠佳,像彈藥交付量僅勉強超過原定目標的一半,突顯生產力和政治決心不足的問題,後者則過去一年未再追加援烏承諾的大型撥款,反映美國內部政治角力的負面影響。西方輿論如今憂慮,倘若特朗普回朝導致美國軍援中斷,歐洲恐怕未能有效填補真空,變相令烏軍在戰場上面臨更不利的處境。

「烏戰二年」系列 三之二明報國際組

【與俄火力此消彼長 烏兵嘆彈藥「敵多我無」】

「我們現在有兩發炮彈(彈殼),卻沒有填上去的炸藥量……因此我們無法發炮。截至目前,我們已用盡炮彈。」在俄軍遠處槍炮隆隆的聲音傳至下,坐鎮捷克製火炮車的烏軍第110機械化旅軍官Oleksii接受BBC訪問時,坦言彈藥不足並非孤例,且對阿夫迪伊夫卡戰况有驚人影響,擔心重回戰爭初期彈藥短缺導致同袍死傷枕藉的局面。24歲的烏軍傷兵Andrii慨嘆處境困難,「敵人的每一類型軍備都很多,我們卻幾乎什麼都沒有」。

在上述訪問刊登兩日後,烏軍宣布撤出被俄軍強攻的阿夫迪伊夫卡,以避免更多兵員傷亡,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歸咎於彈藥「人造赤字」,再次呼籲加快炮彈和長程導彈的供應,「請不要向烏克蘭問戰爭何時結束,你們應自問一下為何普京仍有能力延續戰爭」。

英國國防智庫皇家聯合軍事研究所(RUSI)統計顯示,烏軍去年夏季反攻高峰日均消耗炮彈約7000發,高於俄軍的5000發,惟至上月烏軍日均消耗量已降至約2000發,俄軍卻暴增至1萬發,《衛報》形容這僅夠烏軍守衛補給並自保。火力此消彼長的背後,其一因素是俄羅斯自身生產力和取得外援,包括拉攏朝鮮爭取彈藥補給,韓國估計俄方至去年11月已從朝鮮取得100萬發炮彈,RUSI則估計俄方今年可自行生產450萬發炮彈。

【歐盟軍工業欠能力 供烏炮彈目標僅過半】

對比之下,歐美彈藥供應顯得緩不濟急。其中歐洲的問題主要出在生產進度,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上月底評估,歐盟在下月底「死線」前只能向烏軍交付約52.4萬枚炮彈,即只勉強達到目標的過半。

歐盟去年3月宣布,擬在今年3月底前向烏軍交付100萬發炮彈,惟事隔8個月,博雷利確認直至當時只向烏軍交付首批約30萬發炮彈,惟不少是成員國動用自身庫存。據路透社報道,一些官員早已指出歐洲工業不具備達成目標的生產能力,但另一些官員主張設立更具雄心的目標,以鼓勵各成員國落訂單和不同企業投資於提升生產力。博雷利分析,部分問題在於歐洲防務工業將約四成產量出口至歐盟外的國家,也許歐洲應要將生產力轉移至援烏優先。

低估建武器廠需要 歐盟需新思維

歐盟目前主要透過「歐洲和平機制」(EPF)處理對烏克蘭的軍援,直至去年11月已透過該計劃下達18萬發炮彈的落單。EPF獨立於歐盟共同預算,各成員國按經濟規定投入資金,原值約120億歐元,烏戰期間用於補償成員國對基輔的軍援開支,到上月追加撥款500億歐元。

惟歸根究柢,歐盟始終要研究如何達成生產目標。博雷利上月底強調,歐盟的炮彈生產力比烏戰初期已提升40%,預計今年內會有140萬發炮彈運烏。惟一名歐盟高官向網媒Euractiv坦言,人人起初都認為這場戰爭短暫,故低估興建武器工廠的需要,但戰爭曠日持久下,歐盟需有新思維,而且要不惜考慮假以外求應急。捷克總統帕維爾上周宣稱已物色到不具名的非歐盟國家願意出售50萬枚155毫米口徑和30萬枚122毫米口徑的炮彈,並可在數周內付運——《金融時報》昨報道,歐盟各成員國正尋求緊急籌措15億美元來購買。

【特朗普陣營攔撥款 美國成援烏疲勞典型】

在軍工生產能力以外,政治因素也愈來愈重要。難忍通脹飈升等烏戰「副作用」的西方民眾逐漸變多,類似「援烏疲勞」的情緒開始影響到政壇。在歐盟,斯洛伐克有親俄前總理回朝,匈牙利親俄強人歐爾班也連任,兩大龍頭法國和德國的親俄政治勢力也見抬頭。惟對烏克蘭來說,更令人憂慮的是正值大選年的美國。

以援烏承諾計,歐盟機構在總數排行第一,但只贏在財政支持,單計軍事援助的話則是美國遙遙領先(見圖)。問題是美國軍援步伐漸見停滯,在前年通過4份總值1130億美元(軍事佔671億美元)的緊急援烏法案後,國會去年未再批准大型援烏撥款,拜登政府只能以總統撥款權等內部撥款機制批出小筆款項,但到去年12月底原有招數已基本耗盡——背後關鍵正是共和黨人在其掌控的眾議院極力阻撓。即使拜登政府嘗試將共和黨人重視的以色列和台灣軍援捆綁援烏撥款,惟共和黨人拒絕受落,甚至提出要加插收緊邊境限制的條件,導致兩黨至今仍在政治角力。

美國今年舉行大選,共和黨籍前總統特朗普志切重返白宮,屢在援烏問題上跟拜登打對台,例如去年7月質疑現屆政府援烏做法「忽視美國本身利益」,「沒有必要且危險地令美國捲入(跟俄羅斯)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他後來還豪言「上台24小時內便能讓俄烏戰事結束」,被質疑是要逼迫基輔「跪低」。

共和黨民意逆轉 6%變過半稱援烏太多

在特朗普的影響下,愈來愈多共和黨人開始質疑再多撥款對援烏也無補於事。《華爾街日報》去年12月的民調統計指,56%共和黨人認為美國在援烏上做得「太多」,僅11%稱不足夠,對比烏戰爆發後首個同類民調(前年3月)中,共和黨人僅6%稱援烏「太多」和61%稱不足夠,可謂天淵之別。在民意逆轉下,共和黨參議院領袖麥康奈爾也變成了黨內撐援烏的少數派,連曾經對俄鷹派的資深議員如格雷厄姆和魯比奧,也不再對援烏法案投贊成票。倘若特朗普勝選並在明年回朝,美國未來會否「拋棄」烏克蘭肯定會成為焦點。

【英法德與烏簽協議 歐洲填美真空仍成疑】

儘管如此,美國對烏軍援不會一下子就停止,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去年底解釋,承諾提供的武器通常一年後方會交付烏軍,而額外生產的訂單更需數年才能兌現。據其評估,美國援烏軍備將在今夏跌至低點,隨着生產訂單兌現秋季會輕微回升,五角大樓仍有44億美元軍備調撥權,僅無資金補充以庫存援烏空缺。據CSIS警告,倘美國國會遲遲未批准大規模軍援烏克蘭的撥款,恐打擊歐洲的援烏取態。

烏克蘭尚可慶幸的是,華府拒絕加碼軍援,暫時促使歐洲大國努力填補真空。繼上月與英國後,澤連斯基上周五(16日)先後代表烏克蘭跟德國和法國簽署為期10年的雙邊安全協議,其中柏林同意提供11億歐元軍援(包括12萬發炮彈),巴黎則同意今年提供30億歐元的軍援。法國的最新單年撥款承諾金額是開戰以來最高的一次,總統馬克龍聲言「歐洲的未來不能依賴於美國大選,這就是我對(歐洲)主權和戰略自主的想法」,惟統計顯示法國原先的援烏承諾金額連頭十名都排不上,到底歐洲能有多大程度填補美國的潛在軍援真空,許多專家都抱有疑問。

(烏戰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