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林緻茵:「走塑令」的下一步:一個政策推演的思想實驗

發佈於

【明報文章】近月非常多人關注兩大環保政策:首階段管制即棄塑膠措施(俗稱「走塑令」)和垃圾徵費。很多人會視「如期實施」為政策執行的里程碑,因為他們相信,就算實施當刻有極大的社會反響,隨着時間推進,市民終會適應和接受政策;除非政策本身有極大的漏洞,否則小問題仍可透過微調解決。

但與此同時,「如期實施」也只是執行政策的第一步;政策能否達到最終目標,才是執行的關鍵。「走塑令」如期開展了,一周以來社會極多反響,加上市民對垃圾徵費的不滿,有人甚至認為環保政策本質就是擾民。「走塑令」能否走向第二階段,並達到最終目標?就此,我們可以做一個思想實驗,分析一下政策會朝着怎樣的方向發展。

社會的即時反應

市民對「走塑令」的即時反應,主要有幾類:

第一是對即棄環保餐具的批評。令最多人留下印象的,應是環保餐具供應商示範「切扒」,但卻在一分鐘內「切斷」兩隻叉;有網民外賣熱粥,嘗試用餐廳提供的木匙吃,但由於木較難兼顧適合匙羹的弧度,木匙尺寸會較細及扁平,有礙進食。

第一階段的管制措施,主要涉及塑膠餐具;至於塑膠食物容器和盒蓋等,食肆仍可以向外賣客提供,到了第二階段才會被徹底管制。有些食肆在第二階段實施之前,已率先轉用環保容器,不過部分容器卻被指質素參差(例如紙盒滲底、變軟,及飯粒「黐底」)。連日來市民的意見帶出了一點——如製造一些實用性不高的代替品,它們的價值沒有被發揮出來,其實也只是一種形式上的環保。

第二是食物安全問題。這些疑問主要圍繞環保紙餐具所釋出的「永久化學物」多氟烷基物質(PFAS)對人體的影響。早前消委會研究指,紙類環保餐具安全性較參差,部分含有對人體有害物質;棕櫚葉類代替品的安全度相對最高,但卻未被廣泛使用,價格亦較貴。網上也有傳紙餐具易滋生昆蟲,令部分市民擔心政策實施之後,食安會受影響。

第三是商界反應。市民之所以會收到毫不實用的「扁平木匙羹」,原因在於價錢始終是食肆選擇代替品的首要考慮;而代替品的價格,需再假以時日才會進一步下降。據食肆反映,設計得較好,例如能夠兼顧弧度的「甘蔗渣湯匙」,目前價格會比木匙再貴一兩倍。有大型連鎖食肆甚至表示,外賣使用的即棄餐具較多,而即棄環保餐具成本較高;為減輕成本,他們宣布即日全面放棄外賣生意。同時,亦有商家表明會把成本轉嫁消費者。

「走塑令」的政策推演

短期內,雖然大量注意力都集中在即棄環保餐具質素,亦有人把「走塑令」與「垃圾徵費」畫上等號,惟從政策分析的角度而言,「走塑令」是否一個純粹擾民政策?

香港環保政策的最終目標之一,是減少都市固體廢物,而「走塑令」是減廢的重要途徑。在第一階段,政策預期可以減少不能降解的塑膠餐具的使用量;更理想的情况,是市民改變生活習慣,以可重用餐具完全代替即棄餐具,真正從源頭減廢。

換句話說,假如市民使用可重用餐具,那就最理想;假如習慣未能即時改變,或他們仍有需要繼續使用即棄餐具也好,這些餐具至少不是塑膠餐具。

了解政策目標之後,下一步就是預判政策會如何發展下去。理論上,政策會朝兩個可能的方向發展。第一,即棄環保餐具逐漸改善,無論在成本、安全性和實用性上,都與塑膠餐具相若,市民能夠無痛地由用塑膠餐具,轉為用即棄環保餐具。雖然成功「走塑」,但要從根本上減廢,仍需更多教育工作。第二種情况,則是即棄環保餐具質素遲遲未改善,市民不願意用質素低的代替品,改為自備餐具。

就第二種情况,社會不滿情緒雖會持續一段時間,市民或會覺得被半強制地改變生活習慣,惟減廢的最終目標仍會達到。這情况就正如膠袋徵費一樣,最初很多人會覺得麻煩,但慢慢仍會適應。

「走塑令」與垃圾徵費的最大分別,在於「走塑令」下,市民仍有可行替代方案(feasible alternatives)。食肆不再免費提供膠餐具,但市民仍可主動改變和調節,而改變的成本不高。「走塑令」涉及的法律責任分配問題,亦沒有垃圾徵費般複雜。垃圾徵費遇到的實施困難,不止是執行層面,而是法律本身未釐清垃圾棄置的責任問題,例如有人偷偷把一堆垃圾放在屋邨後巷,清潔工人能否代為處理?

就算「走塑令」很大機會達到目標,也不代表政府的責任就此完結。因第一階段「走塑令」之下,每個人改變行為習慣的成本都不同。對於在辦公室工作的人、在學校用膳的學生、買外賣回家的人而言,用重用餐具的困難較低;但對於建築工人等「食無定時定點」的人,政策卻會帶來較大的不便。假如代替品質素沒有改善,他們亦難以透過自備餐具解決問題。如何令他們在政策之下都有選擇、不加重他們的生活成本,局方是必須跟進。

第二階段的問題

就算第一階段「走塑令」最終能夠相安無事地落實,第二階段的實施仍是充滿難度,因第二階段就開始涉及外賣容器的問題——食肆將不能向外賣顧客提供塑膠製的杯、杯蓋、食物容器和食物容器蓋。

有別於第一階段管制的膠餐具,對於食物容器,市民幾乎是沒有替代方案,只能使用餐廳提供的環保容器。雖說有食肆接受市民自備餐盒,但礙於對食物製作流程的影響和衛生因素,自備餐盒始終難以廣泛實施。故此,代替品的質素就是第二階段實施的關鍵。可以想像,對「食無定時定點」的人而言,長時間放置會否令容器溶化,問題比起餐具更大;對外賣平台來說,紙製食物容器和容器蓋的質素,也會直接影響運送流程,及顧客對食物的滿意度。

在決定應否和如何實施第二階段「走塑令」之前,局方須認真解決以上問題,以免陷入如垃圾徵費般被一面倒反對的困局,最終使一個有意義的政策淪為擾民。容器穿、軟、爛及安全性等問題的爭議,不低於市民對餐具的不滿;而容器的質素,將影響市民對第二階段「走塑令」實施的觀感。如容器質素沒保證,市民又沒有方法主動「補位」,那麼屆時市民需要妥協的,將不會只是花不花多一點時間清洗餐具的問題,而是整體的飲食和生活質素。

作者是公共政策顧問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緻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