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梁幸發:盛事活動促經濟 重塑旅遊新常態

發佈於

【明報文章】特區政府近月致力推動盛事經濟,透過舉辦一系列盛事和活動,吸引更多旅客訪港,從而推動本地經濟發展。短期內,盛事經濟固然能夠提振旅遊業及零售消費市道,但中長期而言,則應善用中央政府的支持,及充分發揮香港特區的一國兩制和國際化優勢,並與社會各界合力打造深度遊和加快本地產業升級轉型。

受地緣政治、港元匯率相對偏強和北上消費熱潮影響,加上本地股市樓市在息口高企下表現較疲弱,本地經濟及零售市道復蘇需時。推動旅業發展、吸引旅客訪港,無疑成為推動經濟復蘇的主要助力之一。

更重要是發揮本土特色旅遊資源

政府由全面復常後開始推動「你好香港」宣傳,其後針對本地經濟及消費市道較預期疲弱,舉辦一系列「日夜都繽紛」活動,以至近月積極推動盛事經濟,展現了現屆政府提速提效解決各項社會及民生問題的決心。根據旅發局數字,今年首季訪港旅客人次大致回復至2018年水平約七成。在政府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相信復蘇勢頭將能夠持續。

然而,盛事經濟作為香港旅業發展及零售業復蘇的強心針,短期內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不過除了讓旅客能夠於香港不同地方「打卡」之外,要使旅遊體驗具可持續性,及能夠引起市民和旅客的認同、共鳴,更重要的是建立及充分發揮本港歷史、文化及自然風光的旅遊資源,而毋須左堆右砌、捨本逐末地徒添欠缺連結性的「賣點」。

事實上,舉辦盛事具有可比性,其他旅遊城市同樣可舉辦相關活動,但香港自身的本土特色卻難以取代。香港作為中外文化交匯的地方,從殖民管治時期到回歸祖國懷抱,當中有過百年的歷史底蘊,除了歷史古蹟隨處可見,本地文化活動如長洲太平清醮和大坑舞火龍等,更具獨特性和吸引力。

此外,香港有不少群山淺灘、風光如畫的自然地貌,旅客可來港享受自然生態,貫徹夏寶龍主任早前提倡的「無處不旅遊」理念。誠然,本港物價比內地部分其他城市高,但正如其他亞洲和歐美城市如新加坡、巴黎、紐約等,縱然物價水平較高,但只要旅客認為本港旅遊體驗具性價比,他們仍會選擇來港觀光。

保持香港旅業優勢的3點建議

中長期而言,政府和社會各界必須多管齊下、共同努力,方能保持香港在旅遊業方面的競爭力和優勢。筆者在此提出其中3點。

第一,善用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各項挺港惠港措施。中央政府始終是香港最堅實後盾,例如上月中證監公布5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包括放寬「滬深港通」下股票ETF(交易所買賣基金)合資格產品範圍等,使恒生指數從低位顯著回升。

旅業方面,中央近日先後新增開放自由行予西安、青島、哈爾濱等10個城市。在妥善、有效分流和管理旅客對社區和市民日常生活影響的前提下,特區政府可進一步爭取更多內地個人遊城市,及向國際社會說好香港盛事和旅遊之都的故事,吸引更多短線、長線旅客訪港。

第二,強化香港深度遊資源及文化創意層面的根基。隨着近年旅遊及消費模式改變,加上內地現代化發展和創意日新月異,香港需從過去倚靠旅客消費購物,轉為發展深度遊體驗,同時餐飲、零售等各行業也要與時並進。政府與業界應共同思考,如何構建發展深度遊體驗所需的資源及人手,並在產品質素、服務水平和人手等方面着手,使社會各產業得以升級轉型,滿足現今市民和旅客所需。

另一方面,政府應持續投資本地文創,協助業界「走出去」,向內地及世界展現本地「軟實力」。當然,文創作為長期投資,也具有使市民和旅客對本地文化認同的無形價值,政府不宜急功近利,也不應將文創補助及投資與經濟效益直接掛鈎,因其社會效益和長遠價值實不應以短期量化指標作為衡量和評估準則。

第三,香港特區要充分把握其一國兩制及國際化優勢,以展現其獨特性和優越性。無疑,香港營運成本較高,難以與內地或鄰近城市「鬥平」。但香港作為國際化城市,眾多演唱會、展覽、論壇和拍賣會等仍會選擇在港舉行,也是看中香港的國際化優勢,容易吸引內地、海外旅遊和商務人士來港參與。

彰顯國際化優勢 從競爭中突圍

香港要從競爭中突圍而出,突顯其國際化優勢尤其重要。「背靠祖國」和「國際化」兩者之間,本來並不相互矛盾或牴觸,但在地緣政治及中美角力等背景下,香港在政治上要有「底線思維」,並在此基礎上因時制宜地為「國際化」作出定位,及做好聯通世界的角色。

香港經濟和社會現時面對不少挑戰,舉辦盛事有促進市道、帶動經濟及鼓舞人心的作用。但要令盛事經濟由「人氣」變成「社會和氣及財氣」,政府與社會各界需共同努力,再配合中央陸續有來的惠港措施和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經濟和社會發展全面復蘇,將指日可待。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執業律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梁幸發]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