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即時港聞

商湯擬增港僱員人數回應施政報告「搶人才」 稱引入科企有利營商生態 (09:28)

發佈於

政府本月中公布《施政報告》,在「搶人才」及發展本港創新科技有不少著墨,有科技企業因應情况有意擴展在港業務。港產「獨角獸」、主力人工智能的商湯科技香港公司總經理尚海龍接受本報訪問,稱《施政報告》放寬境外人才入境簽證部分門檻等政策,有助鼓勵人才來港發展,該公司將增加在港招聘員工的數量,又指港府引入更多科企落戶,有利營造本港科創生態。

2014年在港成立的商湯科技現時在全球有5000多名員工,研發人員佔七成,本港員工逾150名。尚海龍稱,人才是創新科技「最基本的元素」,今次《報告》有很大篇幅鼓勵人才來港發展,為此其公司將擴大本港招聘員工的比例,並豐富本港產業板塊,考慮在港設立更多的「BU(Business Unit,業務單元)」,「(人手)增長幅度都高」,詳細增聘量待年底落實。

《報告》較多著墨提供入境簽證便利、留人才則佔比較少,尚海龍以其公司為例,認為要確保人才供應,有需要在上游做足工夫。例如他們成立之初已與各大學建立「聯合實驗室(co-lab)」,使相關研究人員在論文研究時,能與其公司所需相互配合、人才亦可透過實習提早適應企業環境,再在畢業後選擇留在該公司工作,因為此安排,其公司現時在全球有約250名員工為博士或博士候選人。

《報告》提到目標5年內,吸引至少100間有潛力和具代表性的創新科技企業到香港營運。被問到作為本身已在港的科企,政府打算引入更多企業會否加劇競爭,尚海龍認為,有更多大型企業來港,將更有利其發展。

他解釋,創新科技需有上下游配合,其公司提出創新方案後,再由另一間公司作「value-added services(加值服務)」,才能構成「innovation chains(創新鏈)」。他以美國矽谷為例,有很多軟硬件公司匯集,才可吸引到全球最頂尖的人,「若一個地方只得一間role model(模範)公司,難被稱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必須要有一個(科企)集群」。

商湯的人工智能應用範疇包括醫學圖像分析、智慧城市等。尚海龍表示,若單有人工智能技術並無價值,而是需要配合並應用於其他工序,例如在工業生產上,與傳統生產方法相比,若應用人工智能後,可提升產能或降低生產成本的話,才有價值。因此他歡迎政府引入更多企業,令本港應用人工智能的場景更多豐富。

《報告》提出「留人才」措施,包括外來人才成為永久居民後,可獲退還在港置業的額外印花稅。商湯新興創新事業群研究員王皓琦表示,她在港已經6年,首4年在科技大學讀計算機科學課程,畢業後的兩年間均在科學園「創新斗室」居住,留港主要是因為喜歡在港可與各地人才交流及「有山有水」的自然環境,暫無意置業,故此退稅不影響她留港意欲。

來自美國、負責人工智能教育的商湯高級項目經理Elton Lor表示,在港生活7年,留港主要原因是有家人在港,住屋上沒太大困難,同時他母語雖為英語,但在港沒語言障礙,「不感到自己是外人」,而在港有不少和國際合作機會,因此有意在港繼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