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核酸檢測基因排序 辨新菇種助治中毒山客

發佈於

【明報專訊】錯誤進食真菌類或會引致急性中毒,常見徵狀包括嘔吐及腹痛。一名五旬婦去年9月初在獅子山郊遊期間,獲陌生行山者贈送一包野菇,進食後出現中毒徵狀並到公立醫院求醫,惟醫生臨牀診斷及初步化驗未能確認菇種,難對症下藥。醫管局毒理學參考化驗室隨即運用核酸檢測(PCR)及基因排序技術,成功鎖定該種菇類為事發兩個月前才首次曝光的全新品種。該化驗室及瑪嘉烈醫院病理學部顧問醫生張耀君稱,相關技術有助辨別罕見菇種,令醫生更有信心提供適切治療。

52歲婦人去年9月3日在家進食菇類約3小時後,出現發冷、出汗、屙嘔等徵狀,翌日往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求醫,初步化驗只能辨別出該菇的「屬(genus)」,卻無法確定品種(species),醫生臨牀評估疑涉「毒蕈鹼(Muscarine)」毒素。病人樣本其後送往醫管局毒理學參考化驗室,發現該野菇基因排序與去年7月一份文獻發表的新品種「絲蓋傘屬真菌」極相似,該品種首先於海南省萬寧市長豐鎮發現,文獻亦指該野菇帶有毒蕈鹼,與病人情况脗合,故可鎖定屬該新品種。

臨牀評估八成準 難辨罕見菇

以往菇菌中毒分析主要靠醫生臨牀評估、真菌學家辨認菇菌及尿液或血液化驗毒素,準確率七至八成,但有時仍難以辨別確實菇種,例如涉及本港罕見菇種,或有關菇菌被煮爛或切碎至難以辨認等。醫管局於2018年引入核酸檢測及基因排序技術,至2020年發展至臨牀恒常服務,為菇菌中毒病人樣本做基因分析,再與國際基因庫比對,最快即日有結果,每次成本數百元。

曾助辨一名植物中毒患者

張耀君稱,局方以有關技術已為逾90個真菌樣本檢測,全部均能大致辨認菇種,其中逾八成更能準確辨別品種,又稱菇菌中毒個案一般均能靠臨牀斷症,但該技術可讓醫生更有信心治療,也可減少不必要檢查。至於將來應用,他稱去年底曾以此技術辨別一名植物中毒患者,日後將發展有關方向,亦將測試使用第二及第三代基因測序,可同時辨別多種真菌及加快化驗速度,並會開發鵝菌毒素快速基因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