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要聞

天文台:測雨比測風難 梁榮武:早1小時已不錯

發佈於

【明報專訊】周四(7日)晚起的極端暴雨為本港帶來嚴重破壞,黑雨警告持續逾16.5小時,有意見關注天文台未及早預報,讓市民警惕。天文台署理台長李立信昨在政府聯合記者會解釋,暴雨發展「有極大隨機性」,與追蹤熱帶氣旋路徑難相提並論。香港氣象學會發言人、天文台前助理台長梁榮武亦指暴雨「瞬息萬變」,提早預報有誤報風險。

李立信昨在記者會指出,暴雨發展有極大隨機性及變化迅速,暴雨預測一直是全球氣象機構的大挑戰。李說,周四入夜後,大雨初時較集中在新界北部,天文台當晚約8時已發出局部地區大雨提示及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及後再因應最新天氣資料發出相應警告。

指有隨機性 早報或誤報

梁榮武昨早在商台《在晴朗的一天出發》表示,他同意「最理想是有一個預警」,稱針對颱風,天文台可早於幾天前已密切留意其動向,「大致上不會『甩拖』」,但暴雨特徵是「來得很快」,天文台雖可從人造衛星及雷達見到雨雲往本港移動,「但壞成點呢?是否(可預知)壞至今次的一小時158.1毫米雨量,科技做不到」,如天文台能提早1小時預測已是「非常非常不錯」。

梁又解釋,正因暴雨多變的特徵,天文台發出預警時有誤報風險。他舉例,即使當刻有雨雲帶在香港附近,但暴雨有隨機性,發出預警後暴雨最終降在鄰近的澳門或其他地方,就會誤報,在符合市民期望及準確預報之間,會構成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