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要聞

有足夠代替品 膠製品管制4‧22推毋須押後 林正財:外賣走塑料可無痛轉移

發佈於

【明報專訊】垃圾徵費押後至8月實施,首階段管制即棄膠餐具和棉花棒等膠製品則如期於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生效,身兼行會成員的「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林正財認為,首階段管制的即棄膠製品,市面已有足夠代替品供應,外賣替代餐具較膠餐具僅貴一至兩毫,相信大部分市民可「無痛轉移」,看不到理由押後。他指垃圾徵費押後是好事,避免兩項措施同月推行,政府未來數月應加強宣傳及下游回收。

明報記者 馬耀森 陳柔雅

林正財又相信要市民改變生活習慣需以年計,徵費初期必有違規出現,長遠社會要做到移風易俗,政府要多思考利用經濟誘因,鼓勵業界及市民改變行為。

首階段亦規管非必需品

次階段何時推看代替品進展

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前身、即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於2021年接受政府邀請,就管制即棄塑膠製品作公眾參與,委員會收集各界意見後向政府提交報告,建議禁止銷售及派發即棄塑膠製品,例如塑膠餐具、發泡膠及雨傘袋。時任委員會主席林正財接受本報專訪稱,首階段受規管產品已有足夠代替品或本身並非必需品,例如禁止免費派發雨傘袋,現時商場普遍已有雨傘除水器,將來商場門口無膠袋派並不會對大家生活有影響。

對於政府分兩階段管制即棄膠餐具及膠製品,林正財認為以循序漸進方式推行,「不會給業界太大麻煩,又不會令市民感到不便,但要令市民感受到改變」,市民才會改變生活習慣。他指目前沒有足夠代替品的即棄膠餐具,例如外賣提供的膠盒、盒蓋、膠杯及杯蓋,於次階段才納入規管是合適做法,而次階段何時推出則視乎代替品進展。他又提到早前有市民搶購棉花棒,其實市面已有足夠代替品,不會影響日常生活。

首階段管制亦涵蓋「氧化式可分解塑膠」產品。林正財指近年科學界研究發現,除了塑膠,不少聲稱可降解的塑膠,最終會分解成為微塑膠,已有不少研究顯示海洋生物及人體內有微塑膠,「幾恐怖,禍害有幾大暫時未知,但相信不會有人喜歡有微塑膠在體內循環」,認為管制措施應涵蓋所有含塑膠成分的即棄用品。

延垃圾徵費「好事」 新政應避同時推

政府原先預計最快去年推行首階段即棄膠餐具管制,由於立法需時,結果延至今年4月22日起實施;另一項原定4月推行的垃圾徵費,早前政府宣布押後至8月1日實施。被問垃圾徵費押後,林正財認為「都是好事」,政府應趁這段時間加強宣傳,讓市民明白政府並非「為禁而禁」。

垃圾徵費在信息混亂下延期生效,推行「走塑」政策又如何汲取教訓?他指政策宣傳「永遠不嫌多」,認同要做更多宣傳。但他說新冠疫後政府有不少新政策推出,明白「市民會有少少吃不消」,對議題不關心的人更需要教育,認為政府在推出新政策時應加強協調,避免同時推出,「太多政策同時宣傳,市民會感到疲勞」,亦應在適當時機推出新政策,減少對市民的影響。

綠在區區為例 應經濟誘因鼓勵配合

林正財認為透過立法管制即棄塑膠只是第一步,長遠最理想是達到移風易俗,建立「走塑」文化。他指不少食肆堂食使用膠餐具,重用餐具被認為不衛生亦不方便,但如向業界提供財政誘因,就有機會改變市民行為。

他說未來推出的公共政策會「諗多些」,考慮以提供經濟誘因方式令市民配合施政,金額不一定要高,「但會令市民覺得政府有心做」,自然願配合。他以「綠在區區」為例,經濟誘因雖然不大,「回收好多物品都換不到一包餅乾,但很受歡迎」,認為是成功例子,以往政府較少用這招。但他指本港回收業很複雜,受外圍經濟環境影響,政府近年已願意補貼業界,以增回收率,長遠亦可透過這種方式改變市民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