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銳紹:得民心者得天下 車如流水馬克龍——習近平訪歐之寬與香港意識形態之緊

發佈於

【明報文章】習近平訪問歐洲三國,從戰略和實效角度看,是可行之策;各方雖有利害衝突,但氣氛寬鬆、客氣收場。不過國際政治始終爾虞我詐,能合則各取所需,不能合則台前握手、背後插刀。因此所謂「朋友」者,只是「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語出李後主《憶江南.多少恨》)。法國總統馬克龍也可車水馬龍隨時變,成為見首不見尾的神龍。

所以,治國者主要不是靠外人,而是要真心真意和全面地依靠人民,才能「得民心者得天下」(後代總結孟子在《離婁上》的話)。最近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宣布將交班給黃循財,作了臨別贈言;他雖然沒有直言中國,但其發言對中國有很大啟示。有感於上述各種動態,扣心苦思,引出今天標題,並盼各方清醒處之。

(1)習近平訪歐減壓和拓展生機

──此行有合縱連橫之用,一來利用經濟手段和歐美分歧,減少歐美聯手制華的壓力;二來利用歐盟成員國各有私利、彼此不協調,盼能化被動為主動。習近平除了訪問法國,還訪問塞爾維亞和匈牙利,背後有「一弓三箭」作用。皆因塞爾維亞是上次少數出席北京「一帶一路」論壇的歐洲國家,中國在該國也有電廠投資。至於匈牙利,則是歐盟成員,若搞好中匈關係,對減少歐盟的壓力也有幫助。外界傳聞中國有意在匈牙利設電動車廠(此議原跟意大利洽商,但因意大利退出「一帶一路」而告吹),倘能成事,對中國有利。

──至於歐盟指摘「產能過剩」的問題,中國表示「此乃偽命題」。事件的實質是:中國電動車遠遠未能填滿歐洲市場,但歐盟視為低價甚至「賤價」傾銷,並可能有政府補貼,打亂市場,傷害歐洲利益,這才是關鍵所在。有數據可作佐證:法國支持歐盟調查中國電動車營銷行為,今年7月將完成為期9個月的調查,有可能大增關稅。但即使大增關稅30%,中國電動車仍有盈利;至少要增加45%甚至55%關稅,才無利可圖。

──法國也利用這個機會增加宏觀和微觀利益。宏觀者,是法國希望搞好法中關係,努力追趕和超越德國(德國一些企業在美資撤離中國後已乘時投入),成為歐洲第一大國。微觀者,是法國以貿易為重,它每年向中國輸出約20億歐元化妝品,但跟法國干邑一樣,關稅頗重。此外,中國為減少對美國飛機的依賴,也會增加向法國買機(市場傳聞正洽商50架);還有核電設備和技術,都是法國強項。倘能鞏固法中關係,對法國百利而無一害。

──在在可見,中國如今逐漸恢復對外的務實和理智,知所進退,明白外國可以不聽你的,還會跟你對着幹,而中國又未能號令天下;倘胡亂行事或硬碰,自己也會傷勢不輕,近年的經驗實在是一大教訓,在此不贅。更重要的是,在近年碰撞中,中國的實務官員發覺,即使綜合國力提升,但仍有很多容易受傷的死穴,包括因內政問題而影響的對外實力。這已毋庸諱言,也是外國擔心出現「世界亂象」的原因,這與中國認為「外國遏制中國崛起」的角度不同。所以與其繼續衝突,倒不如應硬則硬、應軟則軟,方為上策。

(2)對內心境不寧 歷史成為感慨

──國際形勢雖波譎雲詭,但畢竟已大致有迹可循,可以閒庭信步風雨間。可是,對內政策卻一直謹小慎微,甚至變得杯弓蛇影。以香港為例,主流民意肯定國家安全的重要,也不會破壞國安,但官方在取得法律的全面保障後,心裏仍不踏實,擔心「軟對抗」,變成精神繃緊,心境永無寧日。這種精神繃緊變成內心崩潰,對自己已操控一切的大局也沒有信心,與中國對外的寬鬆和談笑用兵大異其旨。且聽以下近期事例:

── 一拳書店在學校舉行推理小說活動,但因「一個匿名投訴」而被迫取消;後來該書店還蒙上很多「惡名」,詳情可參閱近期新聞。從普遍反應可見,加諸它身上的「惡名」只是「一家之言」,並無代表性。相反,這令我想起被稱為三聯書店創辦人的鄒韜奮,當年他搞《生活》周刊,設立書刊代辦部,即生活書店前身。那時候他同樣被國民黨政府打壓,而支持他的卻是中國共產黨。

如果指一拳書店「趁機滲入學校」,這又令我想起1960年代香港左派如何透過「灰線」和舞蹈、文化進入非左派學校。你可以說「時代不同,性質也不同了,不能簡單比較」,但其實市民就是用簡單的平常心看問題。可惜平常心卻被變成不平常的「包藏禍心」,這又如何讓人信服呢?

──香港漫畫家尊子最近獲得「安南勇氣漫畫獎」,並在頒獎禮讀出多名失去自由的友人名字。他40多年的創作,也許不被官方欣賞和接受,但已得到國際承認。這又令我想起1949年前在大陸用漫畫諷刺時弊和宣傳抗日的漫畫家,例如豐子愷、張樂平等,當年他們備受壓力,而中國共產黨則用不同方法支持他們。

──香港記者協會早前組織一個「剎那的烏托邦」音樂會,但有籌款性質,後來因「不可抗力的原因」而取消。本月底它再舉辦《基本法》第23條及國安法媒體教育講座,題目十分正路,但屆時命運如何?天曉得,不知會不會有人認為它「藉正路題目講反話」。這個年頭,愛國者「精(忠血)液上腦」是家常便飯,只盼各方冷靜處之。

──凡此種種,可見歷史互換角色,行為和思維也不同了。惟無論如何,都會令人陷入迷思:到底是今天對、昨天錯?還是今天的「正確」否定了昨天的正義?但若昨天的正義是「錯」,為何官方又宣傳他們當年怎樣保護反國民黨壓迫的文化界、新聞界人士?

此外,今天對外的寬鬆,為何不可以照樣放在對內的意識形態領域?以致官方我行我素、無甚制約。相反,「定性文化」、「劃線文化」不斷蔓延,扎根更深。這種社會悶氣,早已把「日夜都繽紛」打得粉碎。原來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為今我所用,才是永恒。

(3)李顯龍臨別贈言 甚有啟示

──當年鄧小平認為可以學習新加坡的社會和行政管理,所以派很多大陸官員前往學習,港澳回歸前後一些官員也到當地學習。不過有一點內地沒有明言,就是新加坡經濟搞得不錯,但同樣獨裁;所以怎樣在專政之下搞活經濟,才是學習重點。

──李顯龍說新加坡能強大起來,有三大重點:一是社會凝聚力;二是長期規劃;三是政治穩定和信任是建立在人民與政府之間的強大信任基礎上。他沒有提及中國,但說如果「像其他國家般只關注短期利益」,新加坡必定沉淪;所以不能犯任何小錯,更不能「陷入民粹主義、部落主義和本土主義」,否則會深陷困境。

總之,他深明滿招損、謙受益,這樣才能「得民心者得天下」。否則,即使「廣交國際朋友」,車如流水馬如龍,但外無知己、內無支點之力,又如何由治及興呢?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