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許漢榮:配合應用科學大學發展 不能忽視中學課程角色

發佈於

【明報文章】香港都會大學早前宣布,已獲教育局認許為香港首間應用科學大學(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教育局長蔡若蓮及都大校長林群聲都在成立儀式上指出,「應科大」的發展是政府對於發展職業專才教育的重要承擔,亦期望透過院校提供高質素課程,並結合業界的認可及協作,改變一直以來職專教育的「次等」形象。這是正確的方向,也與未來的人才培育有着密切關係。

中學課程 欠缺多元

然而,單是成立應科大並不足夠。現時的中學課程主要仍是以文法課程(grammar curriculum)為主,應用課程(applied curriculum)極不足夠。更重要的是,高中課程過度依賴公開試作為結業資歷,高度壓縮應用課程,非文法課程的選擇亦不足,導致中學課程仍以學術內容為主,欠缺多元。如應科大在取錄新生時依舊是依賴中學文憑(DSE)考試成績的話,那其實並不能做到真正的多元。

都大指出,該校成為應科大後將發展資歷架構第五至七級(即涵蓋本科、碩士及博士)程度的應用學位課程,務求課程做到理論與實踐並重,及配合與業界協作,提供大量實習機會,加強學生的應用能力等等。這些都是正確方向,相信日後其他應科大亦會以這個方針辦學。

在收生方面,都大指出應用學位的靈活入學要求,能夠支持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銜接,同時考慮到他們的相關學習和工作經驗。然而究竟該校所稱的「靈活」,實際上是什麼?能否在DSE資歷以外有其他可能?則暫時仍未見到有具體規定。

DSE壟斷中學生結業資歷

事實上,中學課程現時仍由DSE壟斷了中學生的結業資歷。有人或會說,大學收生除了DSE成績以外,還有副學位課程(包括副學士學位及高級文憑)的畢業生可以銜接學位課程,而最近資歷架構秘書處亦公布了新版《學分累積及轉移:政策、原則及應用指引》,令院校能夠建立適當機制,讓銜接課程的學生可申請學分豁免,減省重複學習。

惟同時不能忽略的事實是,中學畢業生要升讀各類副學位課程,仍不能避免要先應考DSE,結果又是落入了一個循環——絕大部分中學生仍舊只能接受文法課程、接受應試教育。這是整個推動職專教育作為具價值選擇的政策,其取態不一致的地方。

成立應科大作為推動職專教育的舉措,無疑是教育制度朝向多元發展的重要一步。但應科大的生源,除了副學位畢業生,中學畢業生也是主要群體。可是在現行制度下,中學生大多只可以通過以應考DSE為主的高中課程,則有很大的局限與不足。

眾所周知,現時高中課程以文法課程為主,具有職專或應用類的課程及學習相當不足。雖然高中課程有提供應用學習(applied learning)給學生選讀,但事實上有關課程,仍是在DSE成績匯報的框架下作為選修科之一(即DSE乙類課程)。雖然部分課程獲評審為資歷架構第三級,但由於並非一個可取代DSE課程的「整全課程(holistic curriculum)」,學生單以應用學習的成績(最高評級相當於DSE甲類選修科第四級成績),並不足以升讀專上程度課程。

換言之,即使學生透過修讀應用學習展現出對某個範疇的能力,但受制於DSE制度,他們如未能在4個核心科目及其他選修科目取得理想成績,升讀專上程度課程仍是難關重重。

一般文法課程的學與教,較注重學生的學術能力,與應用類課程較重視學生動手做的能力,有根本的不同。兩者的不同只是學習方式的分別,並非表示學生本身能力高低。因此課程制度應提供足夠選擇,讓學生能按照自己能力及興趣,在兩者之間選擇,而非一如現時制度般,要求絕大部分學生必須應考DSE。假如應科大的收生將來仍要以DSE成績為主的話,那其實只是換湯不換藥,未能夠對應未來的人才發展。

培育未來人才 須徹底改變課程制度

要精準對應未來人才發展及職專、應用類教育,當局應全面審視基礎教育(包括中小學)的課程設置,在12年基礎教育裏逐步加強職專、應用類教育,亦應容許學校尤其是中學,按照校情及辦學特色全面發展校本課程,並鼓勵學校獲取認證。

資歷架構秘書處和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已做了大量工作,並會在未來繼續協助中學開辦課程,他們的努力非常值得肯定。但政府同時要改善政策,容許學校申辦資歷架構認證的「整全課程」以取代DSE課程,學校才能全力發展DSE以外的課程供學生選擇。而專上院校(包括應科大)則可以透過學分累積及轉移機制,錄取相關課程的畢業生繼續進修,這樣方能較完整地發展職專及應用類課程。

一如筆者一直倡議,要為社會培育未來人才,有必要徹底改變一直以來以考試為導向的課程制度,為年輕人提供更多元的教育機會,讓不同個性、不同能力的年輕人都能找到發揮空間,他們才可更好地準備面對多變的未來。

作者是中學前校長、教大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教育博士候選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許漢榮]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