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郭凱傑、王鐙淇:創業教育要從小做起 讓創業家成為「我的志願」

發佈於

【明報文章】「我的志願」相信是大家都曾遇到的作文命題。傳統職業如醫生、律師和教師等,往往「榜上有名」;夢想成為創業家的卻寥寥可數。甚少學生考慮以創業作為職涯出路之一,這不但歸因於整體華人社會較少鼓勵創業的風氣,學生本身缺乏具可行性的創業思路和害怕承擔風險等,種種因素導致了本港畢業生普遍的創業意願較國際同儕為低。

初創公司能夠創造廣泛就業機會,其社會創新及經濟效益不容忽視。據《2023年香港初創企業統計調查》,隨着香港初創企業數量上升,僱員數目從2018年的9548上升至2023年的16,453,增長達72%。在經濟全球化急速發展下,各國求才若渴,創新創業(雙創)型人才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歐美多國均積極推動創業教育,將其融入國家未來發展方針,以培育雙創人才。丹麥早於2006年推出《創業教育及培訓策略》,冀透過創業教育使丹麥成為領先創業型社會;芬蘭推出《創業教育指南》,使創業元素融入各個教學階段,成為對年輕人更具吸引力的職業選擇。

何謂創業教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1989年便提出利用創業教育培育具開創性的人才,賦予其跟學術教育和應用教育同樣重要的地位,作為教育的「第三本護照」。創業教育結合理論知識與實踐,不單着眼於創業知識和技能的鍛煉,更多是培育創業家思維——識別機會和風險承擔的能力、行動力和創新意識等。

要點燃青年創業家精神,及早將創業教育納入教育制度至關重要。丹麥和芬蘭均已全面把創業教育融入早期階段的學校課程。芬蘭早於學生小一階段便把「公民參與和創業」主題融入核心科目中;芬蘭經濟資訊辦公室(Economic Information Office)為6年級學生設計的「我和我的城市」(Me & MyCity),更是小學創業教育活動的傑出例子。學生透過擔任微型城市內的不同角色,了解各個工作的重要性與創業潛力,與社區和社會連結,了解、識別及解決社區環境中面對的問題,培養創業家精神。

反之,香港學生在基礎教育所接觸的創業教育非常有限,未能培養創業家精神和激發創業意向。香港應把創業教育,包括培養創業思維的課程和課外活動等,從中小學教育開始一步步融入各教育階段裏,並在高等教育逐漸轉向以創業實踐為主導。

如何推行創業教育

團結香港基金於今年3月發表的《優化各界資源協作 推動香港初創發展》政策研究報告,借鑑國際經驗,建議把創業融入小學的科學科課程。與現有的必修科目融合,不但能夠避免增重學生學業負擔,更能擴大創業教育的參與率,從小植下創業概念。

有別於傳統教學只專注在課堂上學習學科知識,創業教育更着重實踐。小學科學科四大範疇中的「科學、科技、工程與社會」當中,「工程與設計」的主題能夠與創業教育融合。學生可通過專題研習觀察和識別社區問題,運用科學概念,提出具創意、創新的方案解決實際問題,培育創業家精神。

中學階段的創業教育,可以透過教育局的「商校合作計劃」(下稱「計劃」)實行。「計劃」自2005年推出,志在推動生涯規劃教育,讓學生做好投身職場的準備。創業家也應該是未來職業選項之一。「計劃」提供的訓練機會涵蓋各行各業,獨不見與初創企業或創業家有關的培訓。教育局可考慮拓展「商校合作計劃2.0」中的活動(如假期工作體驗計劃等),與創業教育提供者合作,邀請他們為學生提供互動式商業模擬訓練,並共同設計課程,讓學生及早體驗創業,埋下「創業家為理想職業」的種子。

在中小學階段形成的探究精神、主動性和冒險精神,對學生進入大學甚至以後的成長,都有十分重要的啟蒙作用。創業教育需在大中小學協同發展下,方能使其發揮最大成效。此舉除了能夠令成為創業家變成「我的志願」,長遠更能為香港建構具創業家精神的人才庫,加速香港雙創發展。

作者郭凱傑是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總監,王鐙淇是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郭凱傑、王鐙淇]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