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崔定邦:讓香港成為一遊未盡的旅遊城市

發佈於

【明報文章】旅行遊歷是現代人的基本權利,可讓大家認識世界和促進文化交流。古代人都有郊遊遠足的習慣:馬可孛羅(Marco Polo)遊歷中國,使中世紀的歐洲人得以了解中亞和中國,對東西方的交流發展,有很大的貢獻;英國傳教士Thomas Cook在1841年7月,包租了一列火車,接載超過400人參加禁酒大會,無意中開啟了現代旅遊業。

從事任何服務崗位的人都會知道,任何旅遊和服務體驗,都有很多不確定因素,例如:不同的客人就會有不同的要求,客人的心情決定一切,天氣狀况都可能影響旅遊體驗。嚴格而言,任何服務業者都會明白,營運經驗及服務經歷不可能出現一個硬性的標準,在我們心目中只有一個標準——希望所有客人都玩得開開心心!

新冠疫後香港旅遊業

起步最遲但反彈最大

香港正在面對疫情之後帶來的結構性影響,例如:疫情期間大家適應了限聚安排,市民習慣晚上較早回家休息、做運動或享受「me time」,追求健康生活;但副作用是令晚上的城市活動減少。香港就好像日本東京都心金融區的銀座和汐留,日間經濟極度繁忙有活力,入夜之後就變得非常寧靜。

過去一年,本港社會上不斷有聲音,希望當局推動「夜經濟」,因此政府就立即推出了一系列「夜繽紛」活動,回應了社會的訴求。這些臨時推廣活動回應社會要求,但歸根究柢,市民的生活習慣出現轉變,而直接影響了經濟活動。商人都需要靈活變通,適應新的活動模式。

3月下旬我應台灣的酒店邀請,考察當地新的主題樂園和旅遊路線,亦同多個縣市的旅遊官員和好友,交流香港的狀况。旅程中所有的旅遊企業人員和縣市官員,都非常羨慕香港一年有3000幾萬旅客人次。大家都認為,哪怕客人消費多少,最重要是有人流;有龐大的客流,就自然會產生生意機會,這是金科玉律。即使一個城市有幾好的文化內涵又好玩,但如果沒有人流,其實沒有意義。

香港是經歷新冠疫情之後,幾乎最後一個重啟入境旅遊的地區。旅遊業和其他行業一樣,在缺乏資金、人手短缺中重建行業,慶幸內地人一直喜歡旅遊香港,再加上當局龐大的宣傳計劃下,客量得以迅速恢復。

旅客愈多 對消費零售愈有好處

政府統計處早前公布,今年3月份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臨時估計為312億元,按年下跌7%。根據過往的基數,假設當中有80%是700多萬香港居民的消費,每名香港市民每月零售消費額大約為4457元,平均每日為148元。在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大約有76萬內地旅客人次到港,當局估計他們總共消費了20億元。不管客人即日來回,又或是留港兩天,總括而言他們平均留港消費約2600元。顯而易見,訪港旅客數目愈多,對香港的消費零售活動愈有好處。

其實疫情之後的環球旅遊業,旅客需求出現變化,不過非常幸運地,內地旅客仍然視香港作為短途旅遊的首選目的地。內地客人仍然覺得香港與內地的城市比較,有完全不同的感覺,尤其維港兩岸的壯觀建築,以及非常國際化的感覺,對內地旅客仍然相當吸引;而東南亞到港的旅客數目,亦大致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足見香港整座城市,並沒有因為社會變化或旅遊宣傳策略,品味向內地傾斜。反之是香港仍然具有本來的特色,過去一年行業的努力和政府的宣傳,都取得一定成果。

旅客口碑 更為重要

我在2022年10月12日《明報》的一篇文章〈疫後的香港城市行銷〉裏指出,旅遊業將會成為疫情之後城市競爭和生存的行銷策略。疫情後的香港旅遊業務,面對客人口味改變,尤其是內地旅客變得成熟,我們亦要讓世界重新認識香港,最好不過的就是親自來到香港旅遊或經商,認識到香港仍然是好玩、有活力、繁榮、很有效率的城市。因此,政府很多的宣傳工作,不能單單以換來旅客多少消費去計算,旅客的良好口碑更為重要。

另外,不少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曾經與朋友、同學做過「背包客」,用有限的預算金錢去到外地旅遊。這些經驗都是相當難得,令人畢生難忘。我歡迎年輕的「背包客」來到香港旅遊,認識亞洲其中一個重要的國際金融城市、城內中西文化交融,從此認識香港,將來可以帶動朋友、家人或孩子,再重新遊歷香港,令香港成為「一遊未盡」的旅遊城市。

作者是香港旅遊促進會總幹事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崔定邦]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