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胡汶軒:從區會會議紀錄 探索完善「地區治理體系」新篇章

發佈於

【明報文章】去年5月政府在長久醞釀後公布完善地區治理建議方案,並在同年底區議會選舉後實施。至今新一屆區議會已上任逾半年,政府在地區治理的實踐中屢創新猷,例如我親自體會到的有民政專員或助理專員「247」開工,幾乎全日無休且隨傳隨到地在通訊群組與區議員、各地區領袖接洽,以及親自走進民居,與區議員、地區團體就長者生活和居住問題交流,走在第一線聆聽民情等。

完善地區治理雖取得一定成果,但不足以一蹴而就,許多以往存在的做法或許已不適應嶄新的社會民情和政策理念,需要逐步革新。其中一個社會關注的,是《明報》早前報道的區議會全部劃一將轄下委員會及工作小組會議紀錄改以不記名展示,以「委員查詢」、「成員建議」等字眼記錄發言,不提供發言者資料。而民政總署、立法會議員、各地區領袖都對做法有不同解讀。在我看來,會議紀錄寫法的更改,是體現了區議會的「新隊形」及議員的「新思維」。

不提供發言者資料 構建大局思維

政府提交立法會的〈完善地區治理工作〉文件中,明確指出了完善地區治理的必要及原則,當中回顧第六屆區議會議員只講個人政治立場,令區議會淪為宣傳個人政治理念的舞台。縱然香港已進入愛國者治港的新時代,區議會亦重歸非政權性區域組織的角色,但如何確保區議會能夠團結、有隊形地出現在市民心中,讓社會對完善地區治理有深刻的獲得感,是政府必須思考的問題。

新一屆區議會由民政專員擔任主席,充分體現行政主導原則。此外,區議員亦不再由地區小選區選出,而是從大選區產生,更增添了間選、委任議員,確保議員得以突破選區利益局限。在此背景下,區議會必定不再是個別議員的發揮舞台,而是作為一個整體為地區服務。區議會這一整體,在地區有什麼貢獻、為居民帶來什麼裨益,才是最關鍵的答卷;而某一議員提出了什麼建言,不應亦不再是值得關注的問題。簡而言之,就是由「我成功爭取」,變成「我們成功落實」。

這種大局觀不止呈現在會議紀錄當中,亦可見於會議討論文件裏。以中西區為例,無論是區議會大會的「興建電車博物館」、「未來數年大型基建及重建發展安排」,還是社區參與及文化康樂委員會的「介紹學校以外公民教育推廣工作」、「配合巴黎奧運會推動體育普及化、精英化和盛事化」,這些議題都是由全體議員和委員共同擔任文件提交人。這清晰反映了議員的共識,亦表達了我們的共同關注,是急市民所急。至於會議中是誰分享了什麼見解,實際上都是我們的集體決議,最終都會變成有益市民的行動或項目,屬區議會整體成果。在我看來,自然沒有必要明確列出發言者資料。

歸納關鍵觀點 貫徹「以結果為目標」

本屆政府強調「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思維,重在解決問題、創造成果;而完善地區治理的「目標」,就是透過不同渠道蒐集意見,讓政府更立體考慮問題,有助制訂更合適的政策。有鑑於此,相比以逐字稿形式記錄或鋪陳大量發言原文,會議紀錄提煉出議員發言重點、主要觀點和會議決定,更方便社會各界閱覽參考,並主動圍繞相關議題做部署,響應區議會的關注。

例如中西區曾討論「體育普及化」的具體推行計劃和目標,有議員提出在體育項目融入創新科技如虛擬實景;又有建議更廣泛推動新興體育在社區和學校普及化,並跟進公眾教育、場地開放、海濱規劃等不同領域。而地區人士透過會議紀錄更簡潔、具體地為社區發展趨勢把脈,了解到新興運動的價值,便已主動籌備不同新興運動體驗計劃加以配合;有些學校亦探討在暑假開展更多新興運動體驗,而即將於8月舉行的中西區夏日嘉年華就有不少相關攤位,足見社會各持份者的聯動性。

作者是中西區區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胡汶軒]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