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教育

【教育副刊暑期版】價值放大鏡

發佈於

【明報專訊】公然數落父親……

所謂孝,即照顧父母,以及向他們表達愛意、尊重與支持,公然反對及數落父親,甚至斷其「財路」,或許已違背傳統中孝的定義。

「孝」是維繫家庭、社會秩序及道德倫理的基石。《孝經》提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指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孝經》提出忠孝概念,指「孝」是上天所訂的規範,國君以「孝道」治國,臣民以「孝」安身立命。而《論語.為政》中「論孝」四章,更進一步提出如何實踐孝道:

.無違:生養死葬父母,不違背禮節

.父母唯其疾之憂:理解父母的心,愛惜自己,不讓他們憂慮

.能養:不僅供養,還要心存敬意侍奉父母

.色難:對父母和顏悅色

孔子說:「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除了供養父母,還要追求精神上的孝順,他認為狗和馬都得到人的豢養,若我們無尊敬之心,只用物質養活父母,則雙親無異於狗馬。

不理緣由順從……

順從父母意願,外人看來當然十分孝義,但要思考:順從父母,不等於盲從。

《論語.里仁》中孔子強調,孝應是理性和有節制的,「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意指父母有不對的地方,子女應溫和勸諫,父母不聽從的話也毋庸對抗,要保持尊敬卻不怨恨。

孔子推崇孝,但不支持愚孝。《孔子家語》記載,孔子的學生曾參有天鋤瓜時誤傷了苗根,遭父親棍打仍不避走,被打至昏倒,蘇醒後反倒問父親有否受傷。曾參因此成為魯國「頂流」孝子,卻被孔子認為他愚鈍不已,拒諸門外。孔子斥責曾參放棄自保等着被父親暴打,若然真被打死,就會陷其父於不義,相比之下,愚孝其實更不孝。

當父母行為有誤,不去指摘,任由他們錯下去,那是愚孝。從「孝」中持守中庸之道,亦步亦趨,才是中華文化中「孝」的根本核心。

(中學語文)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