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紐約】另一種駐留

發佈於

【明報專訊】今年4月到7月,我參加了Residency Unlimited(簡稱RU)的駐留項目。這個為期3個月的項目包括每周一次與其他藝術家和策展人等進行工作室訪問(studio visit)、6000美元的資助,以及最後在曼哈頓唐人街附近一家畫廊舉辦群展。我很幸運今年入選,和其他3位以材料媒介為主的藝術家經歷了這3個月高強度的創作和交流。

RU是一家成立於2009年的非營利組織,辦公室位於紐約布魯克林Carroll Gardens附近一家老教堂改造的空間裏。推開教堂綠色的厚重木門,1樓是畫廊空間,用於舉辦展覽、講座和演出活動;2樓則是辦公室,我們一般在這裏進行工作室訪問。教堂門口上方的彩色玻璃依然保留着,陽光透過玻璃灑進來,高聳潔白的拱頂顯得格外美麗。

一般的藝術駐地項目只會提供工作室讓藝術家創作,但RU創建的目的是促進交流,主要對接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讓他們在短短兩三個月時間裏,能夠熟悉紐約的藝術機構和氣氛,各處參觀和交流,創作作品倒是其次。

對於我參加的紐約本地項目,重點也是行業交流。負責項目的策展人Hayley Ferber非常認真負責地動用她的人脈資源,邀請藝術家、藝術評論家、策展人、畫廊運營者等每周為我們安排一次大約40分鐘的談話。這段時間具體如何利用也相對自由,在我簡單介紹我的作品之後,有些人會提供針對作品的具體反饋,大部分則會提供更廣泛的職業發展建議。

對於去年剛碩士畢業,在紐約跌跌撞撞尋找機會的我來說,這樣的對話是再合適不過了。我經常問的一個問題就是,你是怎麼做到的?意思是,如何能夠在保持創作的同時,維持在紐約的生活?畢竟紐約的生活實在很貴。如果希望有足夠的時間創作,而放棄全職工作的穩定,那麼就需要找到時間和收入的平衡。

通過這些工作室訪問和項目過程中結識的藝術行業人士,我見識到每個人似乎都有不同的應對方式。大部分人有一份全職或幾份兼職工作,每個人手上都有多個同時推進的項目。有些人在學校或機構當老師,有些在博物館或自己的工作室舉辦工作坊,還有些人在藝術和文化相關的機構裏做項目管理或文書工作。對於那些更年輕、剛剛起步的藝術家來說,他們的工作種類更是五花八門,包括在畫廊兼職、在毛線店當店員、在博物館當保安、在餐廳當服務生、當保母接送孩子上學等等。在紐約這個地方,似乎什麼樣的工作機會都有可能,也幸虧外國藝術家能夠申請允許自由工作的簽證,才得以兼做幾份兼職,但就無法保證穩定了,只能見步行步吧。

作者簡介:織物藝術家,常駐紐約,個人網站:www.linqiqing.com

文:林綺晴

設計:賴雋旼

編輯:譚雅詩

電郵:[email protected]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