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駱叡翹:從《最後的晚餐》談到寬容悖論

發佈於

【明報文章】儘管今屆巴黎奧運開幕典禮已過去一個多星期,惟表演引起的爭議卻仍未落幕。事緣在典禮的第八幕中,創作團隊設計了一個由多名(包括「變裝女王」(drag queen)等)表現者致敬希臘神話中眾神宴的場景,但由於部分意象相似,被外界誤會為模仿達芬奇描繪《聖經》場景的名作《最後的晚餐》。

在「反左膠/反覺醒文化」風潮之下,大批西方保守派網民和公眾人物旋即蜂擁而上,在各大社交平台指摘主辦方,以「變裝女王」重演經典是褻瀆了基督教和天主教;原為奧運廣告商之一的美國電訊商C Spire甚至以此為由,撤回原定投放的廣告。

雖則主辦方在種種壓力之下,最終於上周日為演出冒犯了部分宗教團體而表示抱歉,但輿論風波卻未算平息,甚至因為主辦方錯誤表示創作團隊是參考了《最後的晚餐》,而使開幕禮創作總監Thomas Jolly不得不接受訪問解畫。

為何模仿必然是嘲諷褻瀆?

今次事件荒唐之處,着實不少。首先是宗教保守團體的對號入座。從遠鏡可見,場景中的表演者是擠滿整個鏡頭,人數明顯多於《最後的晚餐》中由耶穌及其12個門徒組成的13人;而且,眾表演者皆於表演中如同在派對一般聞歌起舞,是由「人」到「事」都跟《最後的晚餐》顯著不同。如果單憑場景出現「晚餐」的意象便一口咬定表演是參照《最後的晚餐》,實在是自我中心和兒戲得教人失笑。

再者,即使退一萬步,假設我們真的依靠網絡流傳的數張近鏡截圖,斷定照片中的表演者在模仿《最後的晚餐》,為何模仿又必然是嘲諷和褻瀆宗教?不能是以當代法國的視角重新演繹經典,來致敬藝術名作嗎?

再退一萬步,即使對象不是畫作而是宗教典故,引典又為何必然是貶義?還是有人厭惡表演中的「變裝女王」和「大碼模特兒」,所以自行為表演添加貶義?這些人既然自稱誠懇信徒,又何以忘記宗教導人向善之中,要大愛和對人寬容的教誨?

「寬容的種族主義者」悖論

不過說到寬容,也不禁想起在哲學課讀過的寬容悖論(paradox of tolerance)。談起寬容悖論,普遍人大概會聯想到的是哲學家Karl Popper所提出,有關對不寬容的人寬容會招致反效果的paradox of self-undermining。但其實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寬容悖論——paradox of the tolerant racist,大意是指要對人事物寬容,首先要對該人事物反感,故心底裏對他人有最多歧視和偏見的人,例如種族主義者,才是社會裏最寬容的人。如此一來,「寬容」這種美德的美,有時是出於眼裏滿是偏見的人不會讓自己的醜陋想法傷害到他人,這也未必全然是值得嘉許。

當然,無論如何,寬容也總比要四處去除礙眼的人事物的「不寬容」為好。

作者是英國倫敦國王學院政治、哲學及法律學士4年級生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駱叡翹]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