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中國

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逝世 享年98歲 伙楊振寧獲諾獎後決裂

發佈於

【明報專訊】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於當地時間8月4日凌晨2時33分,在美國三藩市家中逝世,享年98歲。央視稱,李政道為中國科學教育戰略佈局、高能物理前沿探索、高水平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與合作做出無可替代的貢獻。

央視:貢獻無可替代

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及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昨(5日)聯合發布訃告,形容李政道的學術生涯為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持久而明確的貢獻,「他為祖國科學明天的無私奉獻將永載科學史冊」。中國科學院院士湯超、顏寧等科學家紛紛發文悼念,顏寧稱「巨星隕落,李政道先生千古」。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誕生在上海一個殷實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李駿康是蘇州人,畢業於金陵大學,任職於一家德國洋行;母親張明璋畢業於上海啟明女子中學。

公派赴美學原子彈

李政道從小學到中學正值日軍侵華,輟學兩次;日軍投降後,李政道正就讀的西南聯合大學停辦。如此,他沒有在小學、中學及大學正常畢業。在導師吳大猷推薦下,李政道1946年獲公派赴美,學造原子彈。他進入芝加哥大學,師從美籍意大利裔物理學家費米(Enrico Fermi),1950年獲得博士學位。1953年任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

1956年10月,30歲的李政道和34歲的楊振寧在美國《物理評論》(Physical Review)發表文章,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並因此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李、楊二人仍是中國公民。

李政道長期從事物理學研究,在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核物理、統計力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等諸多領域,力尋突破。央視昨報道,自1972年起,李政道多次回國講學、建言獻策,改革開放以後更是不遺餘力地推動中國科學教育事業進步。

因論文署名次序鬧僵

李政道與楊振寧的分裂廣為人知。兩人之前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合作,就因為論文署名次序而生裂隙。到領諾貝爾獎時,楊振寧又提出希望能按年齡順序在李政道之前受獎,而非按照姓名次序慣例。不久後《紐約客》一篇記述李楊合作的文章,楊振寧再提名字寫在前面的要求,李政道決定今後不再合作。現年101歲的楊振寧,昨沒有就李振道去世一事公開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