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吾生有杏258:創科難,難在……

發佈於

【明報專訊】上星期我應邀到葡萄牙出席歐洲一個大型創科峰會。席上有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年輕科學兼創業家分享他們的創業之路,當中有個別人士的成績十分亮麗,但大部分創業家還在不斷地掙扎,為着自己的夢想浮浮沉沉。

當我介紹我們來自香港的腸道微生態創科團隊過去幾年發展之後,很多年輕創業家都提出了不少有趣問題,我把其中一些問答環節翻譯過來與讀者分享。

「陳教授,你在學界已成名多年,為何到了這個年紀忽然想要創業?」

還記得台下不少人大笑起來,我卻悠然自得地回答:「夢想從來沒有年齡界限,要追求夢想便要勇於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忘記過去的光輝歲月,由零開始再做起。」

懂得「落地」 把握時機

「你短短數年間便在初創取得一定成績,究竟秘訣是什麼?」

我回答:「第一、心態改變。不少科學家的心態還停留在發表學術論文,沒有思考如何把知識應用在日常生活或病人身上。『學術研究』與『科技研發』需要不同的心態。生物醫學研究是為了增長知識,但這些知識未必可以短期內解決我們在健康上的難題。如何把知識轉化成應用技術便要深入了解臨牀醫學上有什麼難題需要迫切解決,而自己的研發方向又能否提供解決方案。

第二、明白市場需要。很多科學家都以為自己的發明與別不同,但他們卻不明白市場所需要的未必是『不一樣』的東西,而是能夠解決現有產品未能解決的難題。例如每年都有醫治腦癇症的新藥推出市場,但大部分新藥不能解決或減少復發的問題。

第三、把握時機。研究可以無窮無盡,但機會卻轉眼即逝。過去新冠疫情告訴我們有些需要是刻不容緩的,例如快速測試、改善免疫力、預防疫苗等。我們可以不斷把技術提升,但不可能等待完美成果才把服務推出。」

「究竟要堅持多久,或失敗多少次才放棄呢?」

我想了良久,嘗試回答這個難題:「我們沒有水晶球,究竟會苦盡甘來還是繼續盲目固執,往往事後才能分曉。當然,我也明白大家要向投資者有所交代,資源是有時限,當運氣不是站在你那一邊的時候,縱有驚世駭俗的創意,成功也不輕易降臨。所以大家要懂得『落地』,不能曲高和寡,一味埋怨別人不懂得欣賞你的才華。」

我覺得年輕人應該有追求夢想的熱情、毋懼失敗的壯志,要堅持自己的理想,也要懂得實事求是,最終努力是不會白費。

文:陳家亮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中大醫學院教授,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