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鮮浪潮得獎者 盼不需依賴「一個台」 財絀撐多久未知數 健康發展應多平台

發佈於

【明報專訊】藝發局今年停止資助「鮮浪潮國際短片節」,獲資助拍攝的本地競賽入圍項目減半。今屆鮮浪潮得獎者曾楊及林慧妍接受本報專訪形容,鮮浪潮猶如新晉導演必經之路,大會不干預題材、入圍者毋須墊資拍攝,配套與自由度在香港幾乎無出其右。失去資助後,鮮浪潮能再走多遠仍是未知數,二人同盼有更多同類大小平台助新人入行,而不必依賴鮮浪潮,曾楊認為「鮮浪潮這些形式,對於一個地方來說是基本,而不是要捱回來、爭回來、撐回來」。

明報記者 鄭啟智 馮樂琳

鮮浪潮不干預題材 資助拍攝兼指導

鮮浪潮近年被視為新晉導演搖籃,首辦於2005年,初時由藝發局主辦,2017年脫離藝發局獨立營運,每年獲局方資助約400萬元,今年首次不獲資助。今屆鮮浪潮最佳導演曾楊四度報名參賽,今年首次入圍;鮮浪潮大獎得主兼最佳編劇林慧妍則首次參賽。二人表示,近年不少新導演以拍攝短片起步,鮮浪潮幾乎是必報比賽,門檻較低且支援更多,目標日後能拍長片。

曾楊形容鮮浪潮「可以由零到一百都全部支持」,大至指導工作坊、小至檢查放映格式,她特別提到相比其他計劃需先自資拍攝,鮮浪潮則資助入圍者拍攝,「對新人來說,他未必可以拿到10萬元出來,這樣是容易很多」。她的參賽作品以女同志為題材,她稱鮮浪潮從不干預參賽者,不用顧及票房,有條件做不同嘗試,「我真的可以講一些很真實的東西」。

社會現悉需更多平台 已是好開始

面對資金緊絀,今屆鮮浪潮本地競賽入圍項目由往年16個減至8個。若鮮浪潮撐不下去怎麼辦?曾楊認為健康的發展不應單純依賴鮮浪潮,電影業界發起不少計劃協助新人,如「新晉編劇學徒計劃」,但未必全部計劃可拍攝成品,冀有更多類型支援。她以奧斯卡得獎電影《鼓動真我》為例,就是將其中一段情節拍成短片,再獲投資者垂青,她認為新人可寫好劇本並拍攝一部分,再尋求機會。「我們其實是要自己找多些不同的平台創作,而不要依賴一個大台。」

林慧妍則反問,「為什麼只能夠報鮮浪潮呢?我都希望有更多不同平台出現。」鮮浪潮容許同一參賽者以相同崗位入圍兩次,她說兩次對新人絕不足夠,她自感拍攝長片力有不逮,想先參加更多短片比賽,冀有其他平台提供機會。她說香港短片市場細,支援計劃相應較少,但現時社會留意到短片製作需要更多平台和資助,已經是好開始。

稱台資助多 法有國家基金支撐

放眼外地,林慧妍認為本港電影界仍講求人脈,入行透明度較低,期望可參考荷李活「劇本市場」(script market),編劇把劇本放到市場,由製片人及片商審視和篩選,覺得適合就會接觸編劇,相信有助增加新人機會。

曾楊則說台灣有多項短片資助計劃,平均每套作品會獲四五十萬港元資金,理念上不僅應付成本,也支持電影人生活;法國則會有電影票附加稅投放到國家電影發展基金,透過商業電影支持非商業創作,形成正面循環。不過理想的電影生態在港能否實現,曾楊慨嘆「這件事是大象決定的,我們只是蟻而已」。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