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最佳導演曾楊 三度落選 「學習面對自己」終出頭

發佈於

【明報專訊】近年香港掀起一陣「撐港產片」熱潮,「如果有得選擇,不希望有種『我很期待大家支持,我真是很辛苦』的說法,但我明白,現在真的是要『撐』,真的要被看見更多」。曾楊出席放映會時就有觀眾問她和其他得獎者,下部電影會否續以香港為主題,她說三人異口同聲說完全不需要,「從來電影都是世界性,不需要被這樣東西(香港主題)死守」。

電影世界性 不需死守香港主題

大學讀廣告設計時,曾楊於學校圖書館發掘出對電影的興趣,「發現電影可以觸及人性的深度,呼應到人的情感」,並首次報名參加鮮浪潮。雖然無功而還,但打開了另一扇門。再經兩次報名、落選,第四次報名終入圍並獲得最佳導演。

問她有否鼓勵說話給更年輕一代,曾楊對「堅持」一詞帶點抗拒。「咁辛苦、又無錢,一定是很鍾意,如果本身夠鍾意,已經不需要別人鼓勵你,或者要用『堅持』,因為你不做不高興。」

成長和創作總是不斷摸索,在反覆拍攝、報名、落選的過程,曾楊自言都處於迷惘,以前拍了什麼題材已不太有印象,大概是20多歲追夢的老套故事。她近一兩年學習真實面對自己,才拍下《黑羊》,「當你選擇真實活着,就會知道要對一個故事有愛和相信,才會撐到這麼久」。

創作人在何處都覓到空間

曾楊承認,近年社會瀰漫一種「模糊而不可測」的氣氛,但整體而言,什麼政治議題不可觸碰,行內人都大概知道。市場艱難是事實,但她說,無論創作人身處何地都可找到自己的空間,「心態上未必是很難、很慘,都是繼續做」。

曾楊的得獎作品是關於兩個少女對性別表現的過程,她深信一葉知秋,透過一個人就可展現出世界,從一個人的經歷可知道他生存的世界、當時的生活環境,就如覃樟柯早年作品《小武》,描述小縣城一個扒手接連失去愛情、友情等的故事,折射急促變化的社會,「有時留白或者留下想像,正正就是創作」。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