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消炎後忘了痛風 尿酸結晶傷心腎

發佈於

【明報專訊】痛風,就像不速之客,毫無預兆來「敲門」;發作時關節積聚尿酸結晶,猶如小刀在關節內「切割」,帶來難以忍受的劇痛,摸不得,走不動。

除了先天因素,痛風跟糖尿病一樣,是「吃出來」的富貴病。尿酸是嘌呤代謝產物,當血液中尿酸濃度過高,尿酸結晶就會在關節內沉積。若不正視,不僅會導致關節損傷變形,尿酸結晶也會在血管、腎臟等沉積,造成慢性發炎,長遠可引發多種共病,包括腎病及心血管疾病等。

關於痛風,一直令人聞而生畏,事關急性發作時令人痛不欲生;但大部分病人在消炎止痛後,就將問題忘得一乾二淨。香港港安醫院——荃灣風濕病科專科醫生吳善巍指出:「痛風好發位置是大腳趾第一蹠趾關節和膝關節,亦可以影響其他關節和軟組織,包括手指關節、肘關節,甚至耳廓。痛風是常見的代謝性疾病,體內尿酸積聚過多並形成結晶,在關節和其他組織中沉積,引發劇烈的疼痛和炎症。」

家族史、基因突變 影響腎代謝尿酸

人體所有組織含有一種叫「嘌呤」的物質,當細胞代謝時,嘌呤被分解,產生尿酸。吳善巍指出:「痛風的先天成因主要來自遺傳,包括家族史、基因突變等;這些先天因素會導致腎臟代謝尿酸功能不足,增加患痛風的風險。除此之外,痛風成因多與飲食和生活習慣有關,痛風患者在飲食上需要特別注意,因為某些食物含有高嘌呤,會導致體內尿酸水平升高,從而引發或加重痛風症狀。」

高血壓糖尿病 增尿酸形成加重痛風

每逢大吃大喝的節日,又或秋冬火鍋旺季,就是痛風發作高峰期。吳善巍解釋:「痛風有分急性和慢性。進食大量高嘌呤食物,如紅肉、海鮮和動物內臟等,會增加體內尿酸水平;而攝取大量酒精,則會干擾尿酸的排泄,誘發痛風急性發作。而慢性痛風則由於尿酸結晶在關節和周圍組織中長期沉積所致。與急性痛風發作不同,慢性痛風通常會導致長期關節炎症,最終引致關節變形和喪失活動功能。」很多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病和代謝綜合徵等共病,都會增加尿酸形成或降低尿酸的排泄,加重痛風病情。

用藥+改善飲食 減少痛風發作

他補充:「有病人在症狀緩解後,繼續大魚大肉,認為只要痛風沒有發作,就可以繼續食。值得留意的是,痛風發作通常需要一定的尿酸水平和結晶沉積。有些人尿酸水平較高,但沒有達到發作的臨界值,因而沒有出現徵狀;但長遠而言,高嘌呤飲食仍可能導致尿酸水平上升和痛風發作的風險。因此,控制尿酸值在正常範圍,是有效治療痛風的唯一途徑。」

目前治療痛風以藥物和飲食控制為主,常用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秋水仙鹼(colchicine)和類固醇等,用於紓緩急性發作的疼痛和炎症。而降尿酸藥物如別嘌醇(allopurinol)和非布司他(febuxostat)則用於控制慢性痛風,降低尿酸水平。吳善巍指出:「病人尿酸值應維持低於0.36mmol/L,口服降尿酸藥物須長期服用,有效溶解尿酸結晶和降低尿酸水平,減少痛風發作的風險。建議痛風1年發作2次或以上、30至40歲較年輕開始發作,或腎功能不佳病人,應諮詢醫生,考慮及早服用降尿酸藥。」

結晶沉積皮膚致潰瘍感染 或需截肢

雖然大多數病人可以透過藥物治療和改善飲食生活習慣來控制病情,但某些嚴重情况下,可能需要考慮手術治療。香港港安醫院——荃灣骨科專科醫生霍偉明指出:「如果痛風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例如關節已變形至無法穿鞋,甚至行走,就可能要考慮手術。」若結晶沉積在皮膚表面形成潰瘍,可能會導致感染,若病人同時患有糖尿病,免疫系統較弱,傷口癒合能力亦較差,「潰瘍可能會進一步惡化,導致壞死或組織損傷,一旦損傷嚴重到無法修復時,醫生可能會考慮截肢以防止感染擴散」。

針對痛風的手術治療,取決於病情嚴重程度、受影響關節和病人整體健康狀况。霍偉明解釋:「常見有結石移除手術,將結晶沉積物移除,從而減輕疼痛並恢復關節功能。若尿酸結晶在關節中長期沉積,造成關節損傷、變形或功能喪失時,例如關節軟骨磨損導致『骨磨骨』,就需要做關節融合術,以幫助病人重拾活動能力和減少疼痛。若關節損傷及變形嚴重,且其他治療無效時,就可能要置換人工關節,以重建正常的關節功能。」

文:葉凱欣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