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雷競璇:中國在非洲

發佈於

【明報文章】中國在非洲,今日真可謂氣勢如虹,剛在北京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峰會,是很好的印證,留心時事者大概已注意到。

在國際舞台,這種峰會既是展示國力的機會,也是一種「畀面派對」。非洲54個國家中,有53個出席峰會,其中51個由元首級的總統、總理親自到場,只有兩個國家派總統代表參加。唯一缺席的是斯威士蘭,過去外文稱為Swaziland,是英譯,2018年改作Eswatini,是當地土語的發音。這個國家人口100多萬,領土基本上被南非包圍,現在還行帝制。與之相似的是萊索托(Lesotho),在南非還實施種族隔離制度的時期,這兩個小國都被作為「黑人家園」(Bantustan)而保留下來。

斯威士蘭沒有出席峰會,是因為與台灣有邦交,是台灣在非洲大陸仍有外交關係的唯一一個國家。

美非峰會三方面不如北京峰會

說氣勢如虹,如果將北京峰會與2022年12月在華盛頓舉行的美國非洲峰會比較一下,就看得更為清楚。美非峰會也是為期3日,但在以下方面不如北京峰會。

一是制度框架。中非合作論壇是2000年設立的機制,每3年一次部長級會議,輪流在非洲、中國舉行,峰會則今次是第四次,也是輪流在非、中兩地舉行。換言之,是有延續性、常規意義的體制。

美非峰會沒有這種性質,美國舉行與非洲國家的峰會,第一次在2014年奧巴馬總統任內,這多少跟奧巴馬有非洲血統有關。之後的特朗普,疏遠甚或看不起非洲,峰會沒有接續。到了拜登總統,發現情勢對美國不妙,於是在2022年底再舉行一次,有點補救的味道。之後如何,未見有計劃。

二是以非洲國家的出席情况而言,2022年美非峰會也比不上中非峰會,只有49個國家參加,其中45國由元首出席,其他由次一級的領導人出席,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南非,這個在非洲舉足輕重的國家只派部長到華盛頓。

三是主辦國開出的承諾。「授受關係」是這種峰會必不可少的,不給甜頭,沒有吸引力。在2022年華盛頓峰會,拜登說將「全面投入」非洲的未來,宣布於未來3年向非洲投資至少550億美元。至於中國,則承諾在未來3年提供3600億人民幣額度的資金援助,換算為美元,即約507億,比拜登說的略少,但有關部署看來較實際和明確。據習近平的峰會發言,援助金額中有10億人民幣是無償軍事援助,另10億人民幣是作為緊急糧食援助,其他則用於推行「十大伙伴行動」。更詳細的安排,可見於峰會上通過的《北京宣言》和《行動計劃》。

北京峰會舉行前,中國與坦桑尼亞、贊比亞簽署《坦贊鐵路激活項目諒解備忘錄》,這是富有歷史意義的舉動。坦贊鐵路是新中國成立後規模最大的成套援外項目,鐵路全長1860公里,1970年開始建造,1976年全線通車,令困在內陸的贊比亞能夠將其豐富的銅礦運到坦桑尼亞港口輸出,對坦、贊兩國以至東非地區的經濟發展,幫助很大。

中國能夠在自己仍然貧困落後時這樣給予援助,贏得了非洲國家的信任。筆者2018年底有非洲之行,特意乘坐了一次坦贊鐵路,全程3天兩夜,看到設備、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少問題;現在中國再出力協助將鐵路更新和激活,我內心特別高興。

中非有共同的慘痛歷史經驗

中國如今在非洲有這樣好的勢頭,我認為歷史原因非常重要。中、非同屬「第三世界」,在過往100多年被西方列強侵略、殖民和欺壓,有共同的慘痛歷史經驗。非洲所受苦難,比我們深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民族要解放,國家要獨立,人民要革命」的口號,對中國和非洲都適用。1949年中國革命勝利後,重新出發;非洲國家則遲至1960年代才進入非殖、獨立的時期,而且由於諸多原因,前進的步履艱難,不容易擺脫西方掣肘。

中國一直在力所能及的範圍給予支援,同時也向非洲國家尋求幫助,突破西方封鎖。1963年12月周恩來總理出訪非洲10個國家,歷時近兩個月,是當時中國外交的大舉動。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投票支持的逾三分之一是非洲國家。

中非合作 因緣俱足

筆者2018年的非洲五國之行,看到上至龐大基建,下到民生日用,無處不是中國的蹤影,直覺覺得我們已經將西方拋在後頭。中國現在已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非洲作良性互動,條件比過往好不知多少倍。

如果中國將外部世界粗略分為美加、歐洲、俄羅斯、中東、中亞、東南亞、印度、拉美、非洲等幾個大板塊,則非洲這板塊是最有利於中國推進雙邊關係的地方。這情况對非洲而言,也是一樣——尋找戰略伙伴,中國是最佳選擇。對於中非合作的前景,可以借用佛家的詞語來表達我的感覺,此即「因緣俱足」,是到達修成正果的時候了。

筆者上世紀70年代到法國求學時,誤打誤撞修讀了非洲研究,對象不是整個非洲大陸,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區,法文稱為「Afrique noire」,英文則作「black Africa」。得到基本認識而回到香港之後,獨學無朋,未能繼續;40餘年下來,所學早已荒廢。現在讀到中非峰會的報道,內心興奮,欣然命筆。是否說得中肯,且待將來發展驗證。

作者是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榮譽研究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雷競璇]

繼續閱讀
贊助商